《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2016/10/17 10:04:54

一、《指导纲要》内容和特点
    (一)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
    1.框架结构。《指导纲要》整合了27个专题教育和地方课程,整合的主体是国家和我省确立的专题教育和地方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删繁就简,避免专题教育内容交叉重叠,致力于建构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合力育人的内容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总体形成以“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学习与发展”四大领域为主线,以专题教育为重点,以活动主题为节点的“领域—专题—主题”课程结构体系。具体课程结构见《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附件1)。
    2.内容体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本《指导纲要》综合课程建构了“纵横相携,四线并行”的内容体系:“纵”,即纵向梳理各类专题教育内容,形成由小学至高中、螺旋递进的专题教育和活动主题内容体系;“横”,即横向统筹相同学段的不同专题教育内容,形成互相协同的专题教育内容体系。“四线并行”是指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学习与发展四大领域贯穿全部年级,形成简约、统一的地方综合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课程内容见《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内容体系一览表》(附件2)。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总课时270节。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数为198节,健康教育、广东历史、广东地理、广东风情、广东艺术共54课时分别在国家课程体育与健康、历史、地理、品德与生活(社会)或道德与法治、艺术(音乐、美术)中安排,地方综合课程实际课时总量为144节,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总数的14.8%~15.3%;普通高中地方综合课程总课时量72节,折算4个学分,约占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二课程学分总数的14%。剩余课时、学分在民族团结教育、少先队活动课、书法教育以及各地市、县(市、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安排。具体课时安排见《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课时安排及结构比例一览表》(附件3)。
    (二)主要特点
    1.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本《指导纲要》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开辟有2个专题29课时的通识性教育内容,而且在其他专题教育中全面渗透。通过多方面、多种形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理想。
    2.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指导纲要》十分关注国内外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验成果,致力于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通过整合各类专题教育和广东地方课程内容,设计能力导向的活动性课程结构域体系,注重在体验、实践学习活动中深化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奠基现代公民良好品质。通过四大领域的梳理、统筹,形成本地方综合课程的健康生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培养导向。
    3.广东岭南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与国家意识和世界情怀培育有机统一。广东既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现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本《指导纲要》在“社会与文化”领域开设了7个专题共56课时的岭南文化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内容的专题教育,充分发掘广东岭南文化的深厚内涵,确立反映广东精神的主题内容,立足广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彰显本课程的广东特色与国家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4.创建地方课程综合体系。本《指导纲要》通过构建领域主导、专题主线、活动主题的课程结构体系,整合27门专题教育,在全面梳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各类专题教育之间,以及不同年级、学段之间教育内容、需求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由浅入深、螺旋递进、纵横相携、前后衔接、体系简明、便于实施的综合性课程体系,避免了各类专题教育种类繁多、内容交叉、教育重复的倾向,为发挥地方课程育人功能,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开辟了新途径。
    5.注重实践教育和能力培养。“学生能力不强”是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都提及的教育问题,培养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亟待突破的难点和重点任务之一。本《指导纲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和区域实际的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开辟了“学会学习”、“创新素质”、“创新创业”、“金融理财”、“劳动教育”等专题,形成全面贯穿和专题培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6.强调开放性学习。开放性学习是当代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课程改革理应顺应这种趋势,克服传统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限定性、教条化等倾向,彰显现代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生成性、发展性意义和作用。本《指导纲要》课程内容在传承传统课程选题的精准性、适切性、教育性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实践体验、面向未来世界的开放性探究和学习,创建了一系列连接社会、紧扣时代的学习活动平台和接口,使课程成为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指引和支点。
    7.强调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发展方式,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指导纲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不仅将信息技术运用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而且在教材建构形式上,要求通过建设课程教材资源网站、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初步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立体的、多样的、动态的、更加生动的课程教材资源体系。


    二、《指导纲要》的实施建议
    (一)深刻认识《指导纲要》实施的意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指导纲要》的实施,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其意义。要把《指导纲要》实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起来,与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推进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程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指导纲要》实施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指导纲要》的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指导纲要》的实施纳入本地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规划,加大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保障力度,加强在教育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对学校实施《指导纲要》的指导和督导力度,确保《指导纲要》顺利实施。
教科书编写要依据本指导纲要,遵循整合实施原则,落实专题教育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的学法体例;考虑与国家课程衔接、与广东地方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连接、与时代发展密切互动,建构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活动型教材体系。教师教学用书要与教材配套编写,在教学思想理念表达、教材结构体系与内容说明、教学方法指导与活动建议以及必要的案例、资料呈现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和参考。
    (三)处理好《指导纲要》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指导纲要》自2016年10月8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自实施之日起,有关教材编写单位(出版单位)或个人在完成教材编写后,可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定的管理办法>的通知(粤教基〔2015〕8号)》的要求,送省教育行政部门初审。本《指导纲要》实施后,省级地方课程除民族团结教育、少先队活动、书法教育之外,不再单独开设其他专题教育课程。各地要认真研究制定《指导纲要》实施方案,统筹省级地方课程与各地市、县(市、区)专题教育和校本课程。各学校要严格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时计划,严格落实《指导纲要》规定的专题教育和教学活动课时,要加强本综合地方课程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倡导学校教师一专多能,鼓励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参与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将本课程学习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密切挂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适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广东省教育厅
                                                                                                                                                                 2016年10月14日
    
 

 

《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研究》系列成果出版上一篇 辟谣!教育部称从未发布全国中学百强排名下一篇
网站地图